一
旧时瓦村一水儿青堂瓦舍,略显几分开屠沾荤的富足。
瓦村有过多少座窑,无从知晓。田塍地垭遍布的瓦砾和窑眼,是苍白的注脚,窥探不出全貌。传说最好的光景,瓦顺水路远销武汉南京上海。及我幼年,瓦村仅剩两座活窑。先前窑里还烧瓦,但陆续出现的“机瓦”、“预制块”、“现浇”,将传统的青瓦、勾檐、翘角,冲得七零八落。于是两座活窑改作烧砖,瓦村名噪一时的瓦,从此“瓦解”。
垂在檐端的瓦叫“滴水”,镶于屋顶两边的是“云瓦”,覆盖屋脊的称“抱同”,瓦村的老人告诉我。念中学时,大型红砖窑生机蓬勃,瓦村人都去红砖窑做工,丢下残存的两座土窑,灰头土脸嗫嚅喘息。自“瓦解”至“熄火”,瓦村的窑,撑持不足十年。
二
制瓦,先选土踩泥。选土小孩子不懂,但踩泥个个争先恐后,穿只裤衩在泥浆中活蹦乱跳,彼此嬉戏取笑。泥踩熟后,各自抟出一堆,塑塑泥像捏捏猫狗,塑捏得像模像样的,骄傲地放到窑里去烧。
“该看个日子装窑点火了”,瓦村的长者用干枯的手指按按坯子,轻描淡写地说。从装窑、烧窑到出窑,瓦村的女人都不能入窑。类似这样倔强千年且毫无道理的道理,瓦村叫做“规矩”。烧窑时,瓦村人担心火候掌控不好出废品,在窑口不远处搭棚子看护。棚子很简单,横竖几根竹竿用铁丝加固,算作梁;顶上用稻草铺毡,便成瓦。棚里的陈设也就一张小方桌和几个小马扎,外加垫得厚厚的稻草铺和一个开水瓶。如果看窑人有事走动,让小孩顶替,一钻进棚子我们就在稻草铺上打滚,在小方桌上掰手腕,在柴草堆里捉迷藏,自由自在打打闹闹,耳根没有大人的叱责。
“齐棱齐角、不扭不翘、瓷实青亮”熟稔的瓦匠摩挲端祥,一番赞叹,然后手拈瓦角,挥指轻弹,铮然有声。几声清响,泥土在瓦匠的微醺中,完成了化身青瓦的唱和。
三
瓦与我们的童年形影不离。最好玩的还是打水漂,一枚瓦砾飞出去,水面盛开连串的水花。打水漂据说石器时代就有了。古老又简单的游戏,伴随我们简单生长。
我对瓦的印象,比同伴们更深刻一点,因为我刻过许多瓦片。手攥小刀,将在石头上磨得方正或浑圆的小瓦片固定,按住刀背,依划好的纹路走线。如此,我可以忘我地坐上很久。刻出的小玩意开始蘸着墨汁在废旧的作业本上印,后来偷偷用外公的印油在书籍的空白处见缝插针地盖出鲜红的印戳。不久被发现了,免不了收缴工具和一顿劈头盖脸的数落。现在回想起来,我仍找不出当年痴迷“捉刀治印”的缘由。或许自己身上的点点静气,在那时完成了最初的沉淀。
儿时受了欺辱,我们常拿瓦撒气,捡起石头往屋顶一扔,几片瓦就碎了。等屋主连嘶带喊地蹿出,“嫌疑人”早闪得没了踪影。瓦碎了要补,平常没料到,下雨天一定会发现。好像人们只有发现漏雨,才发现瓦的存在和意义。补上的瓦插在上下瓦之间,一如夹在书卷的书签。瓦是房子的密匙,倘若一座房子瓦补得过多,那这房子一定很有些年月。因此补没补过瓦,补得多不多,透露房子的阅历。假使瓦碎了一直不补,房子定然疼痛,疼痛多了,久了,房子就朽了。没有瓦,房子和村庄就没有安全感。
四
三月,夜猫跃上屋瓴失魂独舞,瓦声咯咯作响。因担心猫把瓦扒出缝隙漏雨,爷爷着力敲击床板,吼上一声,将猫惊走。雨是春天的诗句,细雨氤氲绵绵,暗暗的天空夹杂微茫的雨丝,有时一场细雨可以打湿整个村庄。浓雨淅淅沥沥,瓦上雨生烟,树下花成片。逢暴雨,门口屋檐下脸盆脚桶联袂排出,雨帘似线似珠。当时我太小,老装作洗手蹲在脸盆边嬉水,听不出瓦言雨声的酸甜苦辣。雨冲洗过的瓦,斑斑墨玉,待放晴,遥望屋顶瓦蓝瓦蓝。
我觉得现在的民居缺乏美感,墙被涂料或瓷砖包裹着,有的平顶无瓦,有的顶部戴个蓝色或红色的“毡帽”,不中不洋不伦不类,看上去就像一个长得并不漂亮,却偏好烈焰红唇油头粉面的妇人。这样的房子,不懂人情不知冷暖,三九是冰窖,三伏成蒸笼。想想夏日清凉的瓦舍,哪怕久别重归,来了,往日之情景气息,一一浮现弥散。用钢筋水泥构筑的房子,如化学面料的衣衫,光鲜但不体己贴肉;以砖瓦土木搭建的房子,如纯棉制品,质朴且透气吸汗。
怀念炊烟的人,都有乡愁。瓦上炊烟,恰似村庄的头发,随秋风飘逸。相信只要看到炊烟,迷途的人就不再彷徨。现今,村庄的炊烟难得一见,没了炊烟的村庄,完全失色;没了炊烟的日子,无法想象。“红叶纷纷盖欹瓦”,瓦上的落叶等待树上的叶落,叶落完了,秋天也就完了。秋季令我难忘的,还有躲在断砖残瓦里吟唱的秋虫,《诗经·豳风》中有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户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”。白白的月光下,几只蟋蟀若隐若现地低吟,让人泛起丝丝凉意。
火盆旁的冬天,家人围坐,烤烤红薯米粑,边吃边听寒风在瓦缝中呜呜穿行,待到申酉,往往犯困。霎时,沙啦沙啦,仿佛黄豆洒在瓦楞,都一惊,孩子们兴奋地跑到屋外,仰起脸,望着昏黄的天,嚷嚷:“下雪子啦!下雪子啦!”。屋顶着雪,瓦黑雪白。若是有枝含苞的腊梅从墙角探出脑袋,就入画了。雪后,低矮的瓦檐挂满凌锥。避着大人,我们将打下的凌锥当作宝贝,用一双冻得红扑扑的小手呵护着它,有时忍不住舔上几口,融到心里一股淡淡的清冷。
五
扁担地,过路方士不经意的比喻传诵成谶语。瓦村村头一口塘,村尾一口塘,中间是一字排开的屋场,活像一根扁担挑两个箩筐。瓦村人从此中蛊,直至人们搬到新屋场,才跳出周期律。但我对新屋场的感觉搁浅了,执拗地喜欢老屋场青灰的底色,因为那里,总有暖流。
衰朽是不可逆袭的渊薮。而今,三两古稀耄耋之人,顽固地守着老屋场。墙壁滋生的藤蔓青苔,是老人脸上的釉斑。无人打理的老屋,都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,坍墙、塌瓦、破门、烂窗。撇开两条稍稍硬化的小路,老屋场无路可走,原先祖祖辈辈走出的路,复又淹没于杂芜的草丛。荒废的庭院,灌木以攻城略地之势跋扈疯长,骄矜地侵蚀着漏洞百出的老屋场。好歹石砌的墙脚,保持沧桑过后的笃定,裱糊了初始的体面。向隅堆积的瓦垒,长成老屋场难以抑制的肿瘤。一切转换得太快了,这些瓦已派不上用场。它们局促墙根,以不安的眼神叩问沉默的屋顶和天空。恍然察觉,老屋场极像坐在黄昏里喃喃自语的老叔公,他说,我是在等死。
瓦从土里来,终归土里去。携女儿第一次回瓦村,我抱着襁褓中的她在祖屋前留影。那天,我鬼使神差地支使叔父打开祖屋锈蚀的门,一个人堂前堂后转悠,式微霉腐的气息扑面而来。条几上,曾祖母的音容笑貌犹在,也许是望着瓷像出神,“咔嚓”一声,躺在暗角的一片瓦被踩碎了。旧屋旧瓦旧时光,那一片瓦,比我的记忆更长,却又让我的记忆碎了一地。
瓦老了变黑,屋老了瓦上就长杂草。看过一部纪录片,清末民初紫禁城一段时期衰草连天。原来,一个王朝老了和一座房子老了的结局是一样的。但是,瓦村的“青瓦王朝”自宋嘉佑年间起,薪火相传了近千年,千年的国史藏在图册之中,千年瓦村的历史又该到哪里找寻呢?因此,望着那些旧窑址和最后坍塌的两座土窑,我常常惭愧得无言以对。
六
一间屋,千片瓦。瓦有高楼阔宇隔离天日的俊采星驰,也有贫家陋户烟熏火燎的窘迫无奈。瓦是低俗轻贱的象征,“生儿弄璋生女弄瓦”、“黄钟毁弃瓦釜雷鸣”,还有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”,都把帮人遮风挡雨的瓦,贬低到难以自存的境地。而“知屋漏者在宇下”和“长平瓦碎”,又赋予瓦得失成败天下兴亡的宏大命题。
瓦会言语吗?若不会,“瓦卜”怎辨凶吉?“瓦堕”怎释禅意?“瓦碎”怎知兴替?若会,翻阅风霜雨雪阴晴圆缺,他究竟吐露了什么?我也是瓦村的一片瓦。作为瓦的存在,我尝素心素色,惟求安静地行走今生。
我从未像今天这样怀念过瓦。或许某天,瓦终究要离我们远去。那时,我们只有捡拾瓦的碎片,拼凑与瓦相伴的日子,才更能掂量,一片瓦的文化重量。这,就是代谢的阵痛。
2014年7月28日初稿
2015年1月12日改定
俄讯
热点
旅游
信箱Mail :dmhlj@sohu.com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:dmhlj@sohu.com
最美龙江微信号
最美龙江微信号